历史故事
震惊西方的大清奇人 中国发Nature第一人
徐寿(1818年2月26日—1884年9月24日),字生元,号雪村,江苏无锡人,清末著名科学家,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,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。
在中国,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。在这一方面,徐寿做了重要的工作,许多科学史专家都公推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。青少年时,徐寿学过经史,研究过诸子百家,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,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。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,却没有成功。经过反思,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,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。此后,他开始涉猎天文、历法、算学等书籍,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。
几乎是格致书院成立的同时,徐寿也编辑出版了,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《格致汇编》。也是在这篇本土期刊上,徐寿发表了一篇科技论文,还把这篇论文投给了国外,这便是那篇震惊西方的,中国人发表在《Nature》上的第一篇论文。
在文章中,他对传统声学定律,“空气柱的振动模式”(即伯努利定律),提出质疑,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,
当时《Nature》编辑都评价:“真的很不可思议,在落后愚昧的大清国,居然会有这样一位智商逆天的奇才。”
人物生平
早年时代
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(1818年2月26日)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社岗里。徐氏世居无锡,“力田读书”,[2]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,家境日渐富裕。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,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就过早去世了,徐寿时年仅4岁。母亲宋氏含辛茹苦,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。在他17岁那年,他的母亲也去世了。在此之前,他已经娶妻,并有了一个儿子。
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,“尝一应童子试,以为无裨实用,弃去”。显然,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。为了养家糊口,他不得不一面务农,一面经商,往上海贩运粮食。难能可贵的是,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。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,使他痛感诗文词章毫无用处,因此,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。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,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,社会矛盾日益突出,青年徐寿立下了“不二色,不妄语,接人以诚”和“毋谈无稽之言,毋谈不经之语,毋谈星命风水,毋谈巫觋谶纬”的座右铭,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,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。他研读《诗经》和《禹贡》等经书时,将书中记载的山川、物产等列之为表,研读《春秋》《汉书》《水经注》等历史、地理著作,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。凡是有用之学,他无不喜好。
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。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。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,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,“少好攻金之事,手制器械甚多”。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,而科学的原理又借工艺制造体现出来,所以他总是“究察物理,推考格致”。[4]结果,这不仅使他的科学修养大为提高,也使他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趋提高。
钻研器械
在徐寿的青年时代,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,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。他说“格致之理纤且微,非借制器不克显其用”。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。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,徐寿有这种毅力,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。在自学中,他的同乡华蘅芳(近代著名的科学家,擅长数学,比徐寿年幼15岁)是他的学友,他们常在一起,共同研讨疑难问题,相互启发。
1856年,徐寿再次到上海,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、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《博物新编》的中译本,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、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,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。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,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,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、根据书中记载,边实验边读书,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,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。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,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。坚持不懈地自学,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,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。
近代造船
1862年3月,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。眼看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的内河横冲直撞,十分愤慨,他们通力合作,决心为中国制造蒸汽机。但是,一无图纸,二无资料,仅仅从《博物新编》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,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一天,经过反复研究,精心设计,花了三个月的时间,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,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。蒸汽机试制成功后,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。1863年,徐寿、华蘅芳以及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(当时只有17岁),一起在安庆内开始试制蒸汽动力舰船的工作。当时,清军水师使用的都是帆桨动力的战船,不仅航速慢,而且颇受风向、风力、潮流的影响,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拥有的蒸汽动力舰船落后。一批先进的中国人,如魏源、郑复光等看到了这种巨大差距,呼吁中国人要自造蒸汽舰船,才能在江海上与入侵者抗衡。当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出于进攻太平军的需要,采纳制造蒸汽舰船的建议,并指派徐、华等筹办。
中国第一艘轮船“黄鹄”号复原图
1866年底,李鸿章、曾国藩要在上海兴建主要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。徐寿因其出众的才识,被派到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。徐寿到任后,根据自己的认识,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:“一为译书,二为采煤炼铁,三为自造枪炮,四为操练轮船水师。”把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,办好这四件事,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,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,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法、科学的精神。正因为他热爱科学,相信科学,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,他却成为一个无神论者。他反对迷信,从来不相信算命、看风水等,家里的婚嫁丧葬不选择日子,有了丧事也不请和尚、道士念经。他反对封建迷信,但也没有象当时一些研究西学之人,跟着传教士信奉外来的教。这种信念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。
1868年《字林西报》(上海英商办)报导了中国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条件下,制造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的信息。以后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(今江南造船厂前身),徐寿、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又设计制造了惠吉、操江、测海、澄庆、驭远等舰船,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。
翻译工作
为了组织好译书工作,1868年,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,除了招聘包括傅兰雅、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,还召集了华蘅芳、季凤苍、王德钧、赵元益及徐建寅(徐寿次子)等略懂西学的人才。
1868年起,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,专门翻译西方化学、蒸汽机方面的书籍。他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,翻译了《化学鉴原》等书,系统地介绍了十九世纪七、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。在翻译中,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,命名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。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,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。例如,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,一律用金字旁,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,创造了“锌”、“锰”、“镁”等元素的中文名称。日本得知后,立即派学者来中国学习,并引回日本使用,徐寿对中国近代化学发展起着先驱的作用。
为了造就科技人才,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——格致书院。以此为契机,傅兰雅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《格致汇编》。徐寿父子在《格致汇编》上发表科技专论和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。
- 上一篇:雍正的搞笑奏折是真的吗
- 下一篇:魏源的赋税思想